联系我们

电话:010-51148412
邮箱:
jiuyuanzhongxin@daaiqingchen.org
志愿者话十年 | 公益人的共质
2021-08-20 17:21:07 818
  • 收藏

    有些人仅一面之缘,还有些是网友,多年来未曾谋面,但他们让我受益良多,并让我发现了公益人的共同特质:内心善良而柔软,对他人的苦难感同身受;睿智而敏锐,始终坚守公义与良知。


    一块饼的故事


     和许多人一样,我最初认识尘肺病是因为王克勤老师。201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跟随王老师进入陕鄂交界、位于秦岭山区的湖北口乡探访当地的尘肺农民家庭,对于生长在城市里的我来说,那里的生活状况让人觉得恍若隔世,犹如平行世界,很难想象两边能在同一时代、同一片土地连接在一起,而山里人世外桃源般的淳朴又让我分外感动。



    当时,尘肺农户分散在大山深处,很多地方不通车,只有摩托车能进去,同行的摄影师周昱拍摄下我们搭乘老乡们的摩托车进山的情景,而这其实是大爱清尘志愿者们一直以来进村入户扎扎实实探访的常态。


    带我们走访农户的当地向导叫宋进宝,他自己也是一位尘肺患者,在接受大爱清尘救助后,开始了救助其他病患的志愿者之路。他常年一个人骑摩托车穿行在大山里,到分布各处的尘肺农户家收集信息资料、运送救助制氧机……对尘肺患者来说,呼吸本就困难,不能进行强体力活动,而且随时都有发生尘肺并发症的生命危险。不过对宋进宝来说,病患之躯还不是他做志愿者的最大障碍。



    “很多人不理解,说我凭什么给这个人救助而不是给另一个人,我是不是从中拿了什么好处?”宋进宝告诉我,让他倍感压力的其实是许多乡亲们的猜忌和非议。而只有大爱清尘的志愿者们知道,他很多时候连路费都是自掏腰包。


    我问宋进宝这样做最初的动机是什么?他打了个比方:“比如大家都很饿,这时候有一个饼,如果我自己吃了,其他人就会饿死,如果分给大家,虽然都吃不饱,但也许都能活下去。”就是如此简单的同病相怜又惺惺相惜,让很多像宋进宝这样的患者成为大爱清尘的志愿者。


    那次探访,除了尘肺农民家庭的状况让我深受震撼之外,我发现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为陌生的苦难而感同身受,为他人遭受的不公竭尽全力奔走呐喊,就像自己遭受同样的不公,这让我在崇尚“丛林法则”的当今社会里看见了盏盏明灯。



    河南济源的张愿军大哥,和宋进宝一样也是一位尘肺患者,同时也是大爱清尘的志愿者,他常常带病四处奔走,探访救助过河南400多名尘肺病农民兄弟。2016年我在河南灵宝探访时第一次见到了张愿军,当时他已经瘦骨嶙峋,但却目光炯炯。他告诉我:分辨一位尘肺患者就看他的脖子根,由于常年的缺氧呼吸困难,脖子和胸部的皮肤会深深陷进骨头里,露出锁骨和根根肋骨。我看了看他的肩颈部,果然如此。


    他还向我说起如何与工友们一起与用人单位打官司,争取自己的劳动权益;又如何被用人单位以各种借口把赔偿一拖再拖……我发现他虽然和很多尘肺农民一样文化程度不高,但不同的是,他非常关心国家相关政策,懂得合理有据地争取权益,并且经常写些改善政策的建议。


    到后来经常看到张愿军四处探访救助的信息,让我对他有了更深的了解。得知他在探访一家尘肺农户时,一边塞钱给一位老妈妈,一边痛哭流涕,铁骨铮铮的汉子,内心却是如此柔软。我很想知道这一幕发生时的情形,遗憾的是,2020年7月26日凌晨,年仅46岁的张愿军因尘肺离世,这个疑惑再也无解。


    从“独行侠”到“苦行僧”


    我一直把王克勤老师视作启蒙恩师,他与我父亲同年,却喜欢以“兄弟”相称,有人说,他有着古典式的江湖气概。

    秦岭山中我曾问王克勤老师:作为曾经关注过这么多社会问题的调查记者,为什么最后选择了救助尘肺病农民?他当时回答说:“我曾经认为,出租车司机是弱势群体,艾滋病人是弱势群体,但尘肺病农民是底层中的底层、弱势中的弱势,甚至痛苦都无处说,总得有人为他们发声!”

    “以前做调查记者,路见不平,拔剑便砍。”


    仗义执言,以笔为剑,只为苍生,不为颂歌,王克勤老师早已是享誉新闻界的人物。


    2010年,王克勤获评“中国梦践行者”时的致敬辞是这样的:


    “王克勤,中国新闻界最具份量的核潜艇。当看不见他的时候,他在水下默默潜航;而一旦他浮出水面,一定就是对黑恶势力致命的一击。王克勤为中国新闻界竖起了标杆,昭示着中国新闻界可能达到的专业高度和精神高度。”

    “如果没有高考制度,我可能就上矿山了,就可能得了尘肺病,在生死之际作为一个人我想活下去,就希望有人伸手拉我一把。”从记者生涯到投身公益,王克勤始终都在为弱者发声,他称自己为“坚定的人道主义者”。


     尘肺病本属工伤,理应享受工伤待遇,然而中国在经历了特殊的发展时期之后,由于缺乏劳动防护意识以及得不到职业病鉴定,这些曾经为社会建设作出贡献的尘肺病农民工被遗弃在制度保障的空白区,数以百万的尘肺病农民在生死之际苦苦挣扎,如果没有被社会关注,他们可能悄无声息地被黑暗吞噬。


    不过与做记者时不同的是,相比面对“黑社会悬赏人头”的明枪暗箭,如今为了持续推动这项救人救命的公益事业,他不得不多了几分委曲求全。为摸清尘肺农民的真实现状,他带领大爱清尘团队常年深入全国各地乡村,扎扎实实探访调研;为了推动制度性解决这一公共卫生问题,他四处奔走联络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拜访医疗专家、学者,共同研讨尘肺病防治问题并提交议案和提案;为普及尘肺病危害不放弃任何一次宣讲机会;为募捐马不停蹄;为团队发展、协调内部矛盾殚精竭虑,而且还不时面对种种打压,嘲讽甚至谩骂的攻击到现在都没有停止过……曾经一度王克勤真的是把自己拼到了身体虚脱!


    “多争取一点资源,多团结一点力量,没有什么比救命更重要的事。”


    2015年“责任中国”年度人物对他的致敬是最好的注脚:


    “勇敢、敏锐、仗义直言,王克勤是一位杰出的记者。心怀悲悯,脚踏实地,为苦难带去希望,他是一位真诚的公益人。当世人思索真相与公益,他却义无反顾的以行动去担当,良心如此,堪称大德!”


    公益人的共质


    公益是“公共的利益”,与慈善不同之处在于,公益不是一个人做了很多,而需要每个人都付出一点点,因为公益关注的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事。


    加入大爱清尘六年来,我结识了许多公益人,除了像宋进宝、张愿军这样的患者,大爱清尘的志愿者中还有很多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普通人,比如我所认识的朱伟青、季春美、孙江龙、曾令凯、甘华军、洪贵兵、李红霞等等,有些人仅一面之缘,还有些是网友,多年未曾谋面,但他们让我受益良多,并且让我发现了公益人的共同特质:


    内心善良而柔软,对他人的苦难感同身受;睿智而敏锐,始终坚守公义与良知。


    不久前,李红霞在贵州遇到一位求助中的尘肺妈妈,后将她的情况发布在大爱清尘的官方微博上,这一举动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立即为这位患者解决了生活上的部分实际困难。红霞姐与我说起此事,说患者的女儿也想成为一名志愿者,我听得出她语气中透出的喜悦。


    如果说做公益真图什么回报,莫过于通过这个公益平台能够为素不相识的人带去真正的帮助和改变,看到爱传递给更多人而收获的内心喜悦。


     有人说:公益是社会裂痕的修复剂,是社会矛盾压力的减压阀,公益是传递爱的桥梁,引导向善的力量。2011到2021,大爱清尘已走过十年。我虽身微言轻,但愿意坚持这份公益事业,尽力所能及,为之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仅此而已。


    Copyright@www.daaiqingchen.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6235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54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