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电话:010-51148412
邮箱:
jiuyuanzhongxin@daaiqingchen.org
“尘肺村”的希望
2017-03-16 14:14:49 1961
  • 收藏



    【老君山村的田家,除了儿媳蒋思南(左二),儿子田建权、母亲沈习英、父亲田正华都是尘肺病患者。】


    年过七旬的梁祖贵,生活中只剩下了呼吸。

    太阳还没有落山,明亮的光线从门外照进昏暗的屋中。梁祖贵坐在这道阳光里,歪着头、耷拉着双手,半张着嘴呼吸。每隔几秒,他的肺部就会发出风箱一般“呜—呜—”的声音,有时他会喘着气咳嗽起来,那令人揪心的肺音就更响了。
    “晚期,没得治了。”他的儿子,村支书梁国海吸一口烟,摇一摇头,并不避讳在父亲面前说出这个事实,“就好比年前,我爸在医院挂过水后,出去吃了个早饭,结果回来的路上一口气没接上,昏死过去。幸好人就倒在医院里,马上送去急救,这才捡回一条命来。”


    “习惯啦,习惯啦。”梁祖贵气喘吁吁地接过话。

    老人已过古稀之年,他50岁上发病,熬到今天已经二十多年了。旁人都说他运气不错:梁祖贵年轻时从军,在部队做工程时患上了尘肺——这是一种由于长期吸入高浓度粉尘所引发的职业病,属于“工伤”。凭着这份诊断证明,梁祖贵开始了昂贵的公费治疗,他的生命因此得以延续到今天。

    然而,在梁祖贵的家乡——贵州省思南县香坝镇老君山村,大量尘肺病患者就没有这样的好运气了。思南县盛产煤,数不清的大小煤矿星罗棋布于连绵的大山深处。挖煤的传统从解放前开始,经年开采几乎把附近的山体挖空了,也一点点掏空着村里壮劳动力的肺:据统计,老君山村共有130多名尘肺病人,分布于120多户人家中,几乎占到全村总户数的一半。而根据相关资料推算,放眼整个中国,有相似境遇的尘肺病农民可能有数百万之多,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无力证明劳动关系,因此缺乏医疗保障,境遇万分艰难。

    近日,在公益组织“大爱清尘”的帮助下,记者走访了老君山村的尘肺病患者家庭。自2011年“大爱清尘”建立以来,老君山村已成为救助扶持的典型样本:在这里,社会援助与民间自救共同进行,使尽可能多的尘肺病人不仅能活下去,还能拥有生活的希望。


    被煤矿掏空的肺

    孙凡军说:“干活时常常因为缺氧,头晕得不行。歇工以后,鼻子里呼出来的气都是黑的。”

    山路崎岖起伏,看起来近在百米开外的屋舍,往往要走上半天。孙凡军在前头带路,走不了一会儿便要停步喘息,旁人问起时又挥挥手说:“我没事,继续走。”

    孙凡军是“大爱清尘”的志愿者,他本人就是一名尘肺病三期患者。尘肺病分一期、二期、三期,三期是最严重的。天气好的时候,孙凡军的症状并不明显,还能这样停停走走地爬山。这得益于他平时对身体的保养:吃药、吸氧,定时检测血氧;尘肺病患者最怕感冒,每逢秋冬季他就小心翼翼,甚至连家门都不敢出。

    但天气不好时症状就明显了。“只能躺在床上喘气,就像这样。”孙凡军仰起头,像离了水的鱼一般喘着气。

    他是在煤矿打工时患上的病。在贵州山区,“挖煤为生”的状况从民国时期就开始了,一直持续到五六年前。这里最常见的小煤矿,矿坑不过半人高,需要把腰弯折成虾米状才能出入。每日,孙凡军“像老牛耕地一般”,拖着采煤车,嘴里衔着煤油灯,走向黑洞洞的矿坑深处。

    除了闪烁着微弱光芒的煤油灯,矿坑里没有任何照明设备。越往深处走,空气就越稀薄,煤油灯也会熄灭,此时只能换上手电,坚持干活,8小时里,要进进出出采几十车煤。孙凡军不是没有意识到矿坑内高浓度的粉尘引发的呼吸困难和肺部不适:“干活时常常因为缺氧,头晕得不行。歇工以后,鼻子里呼出来的气都是黑的。”

    然而,这种毫无防护的工作状态并没有引起村民们的警觉。尽管大半个世纪以来,村里有许多壮劳力都因肺病而殁,但他们从未将经年泛滥的“肺痨病”与采煤联系到一起。孙凡军也是直到确诊后才恍然大悟:“原来我爸、我四叔都是死于尘肺病的。”

    尘肺带来了一种极为痛苦的死亡方式。随着肺组织硬化、石化,患者的呼吸变得极为困难,大部分人最后是被活活憋死的。为了让肺部舒适一点,许多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只能跪着呼吸。而像梁祖贵这样的晚期病人,已经很多年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了,往往睡不足两个小时就被憋醒。他的家人说,常听到老人在深夜里喘着气醒来,随后打开电视,将音量调到无声,靠看看电视画面打发时间。


    “如果早知道挖煤会要命,说什么我也不会去。”孙凡军说。在贵州山区,一代代农民前赴后继地选择下煤矿,既是因为贫穷,也是因为贫穷带来的无知。当地人以务农为生,但无论是地里出产的粮食,还是自家饲养的家禽,都卖不出价钱。他们的文化程度普遍低下,没有能力离乡外出打工,下煤矿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孙凡军是初中念到一半辍学的,辍学后在社会上“晃”了几年,一直没有找到正式工作。结婚后,他终于下定决心去挖煤:“尽管挖煤矿赚得的工资也仅仅能维持生计。可这是我能找到最好的活了,踏实、稳定,还不用出远门,可以照顾家里。”

    他在大小矿坑间辗转,做了8年矿工,直到2007年戛然而止。那一天,矿上突然组织工人们去思南县城,进行了一次“史无前例”的体检。尽管孙凡军没有拿到体检报告,但他却感觉不对劲——自体检以后,自己莫名其妙地“失业”了,矿上渐渐不给他派活了。

    后来才知道,那年正逢国家大力整顿小煤矿,家乡附近一大批不规范的小煤矿纷纷关闭。那时,8年矿工生涯对他健康造成的摧残,也渐渐现出端倪,孙凡军常常觉得胸疼、乏力、喘不上气。然而,养家的沉重负担,令他无暇顾及自己的身体:“不挖煤就没有收入,而我还有小孩要读书。我每天愁着怎么赚钱,哪有时间去治病。”


    尴尬的救助现实

    不少农民在城市和工矿罹患尘肺,却不被理会,只能回村,本以为可享受农保,却不想尘肺属于职业病,并未纳入新农合报销范畴。

    病情是在2013年爆发的。

    那年年初,孙凡军正在福建泉州的一个工地上打工。时值寒冬,工作又繁重,他患上了感冒——这种司空见惯的小病,对尘肺病人却是致命的。病情爆发的那天早晨,孙凡军还清醒着,记得有个好心的记者带他上了车,随后便失去了知觉。再醒来时已是天色昏暗,他发现自己身在病房,床前围着几个前来探望的学生。

    那一次,捡回一条命的孙凡军上了报,又上了电视。救他的人叫张海超,是孙凡军早先认识的一个病友,曾因“开胸验肺”事件轰动一时。当时,张海超得知孙凡军病重,首先在微博上发动募捐。此后,他又站到了央视《为你而战》的舞台上,过关斩将,为孙凡军募得了总计23万元的治疗费。

    张海超是河南省新密市一名工人,由于从事过3年杂工、破碎、开压力机等有害工作,被多家医院诊断为尘肺。然而,由于企业拒绝提供相关资料,郑州职业病防治所为他下


    Copyright@www.daaiqingchen.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6235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54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