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电话:010-51148412
邮箱:
jiuyuanzhongxin@daaiqingchen.org
入围作品丨被抛弃的圈外人
2016-06-26 20:19:14 1094
  • 收藏

    本文为“全国尘肺病农民工新闻好作品大赛”初审入围作品。原文转载于《重庆青年报》,刊发日期:2014-11-27,原文标题《走近重庆尘肺病人 会呼吸的痛》。

     

    5年前,河南工人张海超“开胸验肺”,让尘肺病进入人们的视线。“尘肺病人最后都是被憋死的,因为他们无法正常呼吸”,这也刺激着人们的心理底线。

     

    重庆这类病人情况如何,他们的生活怎样,生命中又存在哪些疼痛与困惑?2014 年11 月22 日至23日,重庆青年报记者随大爱清尘公益基金会工作人员一起走近这些尘肺病人。

     

    被抛弃的圈外人

     

    47岁的刘海勇还记得,2010 年的夏天,温度达到三十四五摄氏度,知了疯狂地鸣叫,他骑着摩托车,穿着白色的汗衫,汗水打湿了衣服贴着前胸后背他也没敢脱掉,因为他太容易感冒,还有点急喘,如此“娇弱”,着实让几个一起跑“摩的”的兄弟嘲笑了很久。

     

    那天,刘海勇赚了50 多块钱,因为天气太热,没人愿意出门就没啥生意,没等到下午就跟几个跑摩的的兄弟一起到巴营乡去喝啤酒,一人点一瓶雪花,一瓶2 块钱,再点两个小菜。

     

    吹着馆子里电风扇的凉风,刘海勇和几个兄弟开着玩笑喝喝酒,几个人20 多块钱待了一下午。几个兄弟总是帮身体虚弱的刘海勇捆些乘客带着的大件行李,因为他连捆东西的弹力绳都拉不动。

     

    “当时我真心很感激他们帮我,他们是我的好兄弟。”刘海勇说。

     

    2010 年过后,刘海勇病情加重,咳嗽严重,呼吸困难,不得不卧床修养。“这病是在我从浙江做了6 年草帘回来后开始得的,刚开始就是累,很喘。”

     

    1999 年,刘海勇去镇上的防疫站看病,被医生当肺结核治,没起效果。2003 年他去忠县看病,医生说不是肺结核,诊断不出来,他也没钱去市里看病就拖着。2010年为了养家他开摩的做生意,让身体变得更加虚弱,在家躺了两年。

     

    2012 年,刘海勇的身体已经不允许再拖下去,于是他去了市内医院,并检查出患了尘肺病,到了比较严重的地步。于是各种吃药、输液、住院,很快积蓄用光了。想开诊断书,却因以前没有签劳动合同,没有职业证明,只能不了了之。

     

    他曾向乡里申请低保,但职业病未在申请行列,只能放弃。

     

    他向亲戚借钱,有的闭门不见客,向朋友借钱治病也没有回应,“遇到曾经跑摩的的朋友一个个眼睁睁地都没打招呼从我眼前走过,我也是很闷的人,不会开口跟他们套近乎”。刘海勇被朋友的举动伤透了心。

     

    然而,这不算什么,第二任妻子通过威胁他要烧房子、上吊自杀逼着他离婚,并且带走了他7 岁的小儿子,当时他很绝望,“因为家里为了我的病,已经没什么钱了,还负债很多,我老婆才不跟我过”。

     

    说到这,他自嘲地说了句,“算了,我命不好”。

     

    2014 年大爱清尘公益基金会找到了刘海勇,为他提供在重庆职业病防治院(重庆市第六人民医院)治疗的机会,并免费提供1万元治疗费。

     

    但他来的时候一个人,走的时候一个人,住院期间,大儿子都没看过他。

     

    “我习惯了,没事,这也是命。”刘海勇无奈地说。

     

    跟重庆青年报记者聊天时,刘海勇说他才摆脱制氧机不久,前段时间连说话都喘,现在吃不下饭,“我心情不好的时候会骂我老母亲几句,想想不应该,现在只有77 岁的老母亲靠着养老保险养着我,过一日算一日”。

     

    大爱清尘基金会重庆区主任甘华军告诉重庆青年报记者,他们寻找的尘肺病人中,像刘海勇这样情况的有很多,大多数妻离子散,一般也都英年早逝,是被家庭抛弃、被企业抛弃、被制度抛弃的农民工,他们在为社会创造贡献的同时又被这个社会抛弃。

     

    为生计出卖健康

    桑柘镇位于彭水县东部,总面积192.62平方公里,总人口中,有1 万多农业人口,8000 多非农人口。在桑柘镇太平组村周围分布着大小三个煤矿,一个属国有企业,两个属私有企业。桑柘镇太平组村党支部书记田伟泽告诉重庆青年报记者,他们村里很多人去矿上采煤。

     

    据当地村民周小介绍,他们3 月栽种烤烟,9 月收获,卖掉之后一年能挣个几万块钱,冬天很多人为了维持生计选择去煤矿打零工。

     

    村民张泽兵说,他也曾去镇上采煤,当时村里一起采煤的有20 多人,一半以上干过的人都会有胸闷、咳嗽等症状,严重的几个人连走路都喘,头痛、咳嗽,不能干重体力活。他说他表哥田维德就是最严重的人之一,不能干活已有11 年,现在近1 米7 的人,瘦得只有80多斤。

     

    “他们都知道我们几家的情况。知道采煤危害性大,村民仍然会去干,为了生计没办法。”张泽兵说。

     

    重庆青年报记者见到田维德时,他弓着身子坐在火炉边的矮凳上,穿着宽大的黑色棉袄,棉袄里空空荡荡,两颊凹陷,头发凌乱,眼睛大而浑浊,总是低着头说话。

     

    “我在桑柘镇附近的煤矿工作了五六年,离开后做了几年烤烟,2009 年觉得自己走路都累,咳嗽得厉害,没法做重活,就一直闲到现在,家里生活困难,也申请不到低保。”

     

    医生说他可能得了尘肺病,但做诊断需要去职业医院,同样需要职业证明,而田维德当时并没有签合同,拿不到证明,更谈不上有工伤保险,医院没法做职业病诊断。

     

    对于低保,重庆彭水桑柘镇太平组村党支部书记田伟泽说,职业病不享受低保,但是尘肺病人的家庭困难,且劳动力少,他们可以解决部分人的低保,目前桑柘镇太平组村只有两三个尘肺病人获得低保。

     

    除低保外,大爱清尘公益基金会重庆区副主任李铭辉告诉重庆青年报记者,只要做了诊断,那么用人单位就会给尘肺病人支付相应的治疗费用。这个治疗费用是用人单位给工人买的工伤保险。

     

    据《新工伤保险条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称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以下称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

     

    但缴纳工伤保险费的条件是你得是签了劳动合同书的用人单位的职工。

    现在,多数农民工都存在没有签劳动合同书的情况,甘华军说:“因为他们工作的地方不固定,而且文化素质也不高,没有这个意识,通过签合同来保障自己的利益。”

     

    除了劳动合同,企业没有采取其他措施保护农民工的身体吗?

     

    田维德告诉记者,他们下井之前,会戴上矿上发的防尘口罩,“井下空气不流通,戴口罩太闷热,我们一般都会摘下来。”所以他们在工作一整天后,鼻子里都是厚厚的一层黑灰。

     

    住在同村的另一位尘肺病患者谢成奎告诉重庆青年报记者,他们一个人一次会领好几个口罩,不过还是会吸进煤灰。

     

    目前桑柘镇外出务工的人有三四百人,采煤的人不多,大部分分布在贵州、山西.田伟泽说,桑柘镇的煤矿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建成,村民自愿参与采煤工作,他们尊重村民意愿。

     

     

    一个女人撑起一个家

    “一个尘肺病可能会拖累甚至拖垮一个家庭。”李铭辉在入户探访尘肺病人时,告诉重庆青年报记者。

     

    田维德的儿子小宝(化名)今年16岁,读高一,因成绩不好,以体育生的身份送进高中,在探访座谈中,在谈到父亲的病时不住落泪。

     

    原来小宝有两个姐姐,因为父亲早早失去劳动能力,上完初中都放弃了升学的机会,出去打工挣钱养家。现在两个姐姐都结婚了,未来赡养父母的重担落在了小宝的身上。他告诉大爱清尘的志愿者,他其实想早点出去赚钱养家。

     

    小宝说他如果考大学一定会考军校,记者问他为什么,他说,“我不想被别人看不起”。

     

    “他们说我爸(脑子)有病,看着好好的,还不做事,整天待着,不帮他们的忙。我听着心理很不舒服,他们不尊重我爸。”

     

    田维德的妻子听小宝说后,眼眶红红的,两手抹着泪。

     

    她是这个家庭唯一的劳动力,从开春到秋收,靠种烤烟为生,一个人独自撑起这个家。平时在出嫁的女儿的帮助下,好歹能控制住田维德的病情。

     

    像田维德妻子这样撑着一个尘肺病家庭的女人,又何止一个。

     

    记者在彭水县城采访了尘肺病患者谢朝茂的妻子张泽芬,丈夫得尘肺病有7年,在桑柘镇尖山村养病的时候,她靠种烤烟给丈夫买药,为方便丈夫去县城治疗,他们搬迁到彭水县。现在张泽芬靠在餐馆打工,一个月1300多元工资维持家庭生活。

     

    当然也有受不住压力的,就像刘海勇家妻离子散。

     

    李铭辉说,田维德的家庭很积极很坚强,这种家庭环境有利于田维德养护尘肺病。

    他提到,“要关爱这个特殊群体,还是需要大家一起发出声音,引起社会舆论关注,才能得到重视”。

     

    病人多,却“找不到”

    尘肺病人最后都是被憋死的,因为他们无法正常呼吸。

     

    什么是尘肺病?

     

    重庆职业病防治院(重庆第六人民医院)职业病科专职医生叶绿素告诉重庆青年报记者,“尘肺是由于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灰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疤痕)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尘肺按其吸入粉尘的种类不同,可分为无机尘肺和有机尘肺。在生产劳动中吸入无机粉尘所致的尘肺,称为无机尘肺。尘肺大部分为无机尘肺。”

     

    叶绿素医生介绍,对于尘肺比较轻的,像一期尘肺可以洗肺,较重的三期尘肺,没有特殊的办法,只能用药物抗纤维化,同时治疗病人的并发症、合并症,延长病人寿命,然而“尘肺病无法根治”。

     

    对于尘肺病患者平时如何保养,叶医生建议,不要用力咳嗽,不要憋气,保持排便通畅。吃胖点最好,抵抗力强,越瘦越容易得气胸,“吃饭比吃药强,像牛奶、瘦肉、鱼、鸡蛋、豆制品,同时戒烟戒酒”。

     

    记者在探访的尘肺病人中发现很多人依赖于使用抗生素,随便吃感冒药、止咳药的情况,叶医生说,这是错误的用药意识,过多使用抗生素,会导致霉菌感染,肠道消化功能低下,更容易生病。

     

    一年里重庆职业病防治院诊断尘肺病300多例。至于为何这么难拿到诊断书,叶医生说,很多病人没有签劳动合同,也都没有职业证明,这需要通过用人单位开具。没有职业证明我们就无法召开讨论会,就不能诊断这个人是几级尘肺。

     

    医生是通过病人的临床表现,根据尘肺病人的并发症、合并症、肺功能情况来治疗病人。

     

    从去年4月份至今,重庆职业病防治院一共接待了大爱清尘送过来的21位尘肺病人。重庆职业病防治院提供医疗技术,大爱清尘提供病人和医疗费1万元/人,双方也签订了合同,支持对方工作。

     

    大爱清尘为尘肺病人免费提供每人1万元的医疗救助,并安排病人住院事宜。

     

    要求病人必须是农村户口,患尘肺病,家庭困难,同时他们还为符合条件的尘肺病家庭子女提供助学资金。如今,大爱清尘的志愿者都在积极寻找尘肺病救助对象,希望招募更多的志愿者能参与到活动中来,尤其是尘肺病家庭的志愿者。

    尘肺病人群需要关注,他们等待救助。甘华军表示,重庆的尘肺病人有很多,但我们的力量有限没能找到他们而帮助他们。他希望更多人能关注和提供线索,关注就是力量。

     

    本文转载于《公益周刊》,刊发日期:2014-11-27,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Copyright@www.daaiqingchen.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6235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5461号